(一种一体化高效热泵型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高效热泵型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除湿的基本方法有压缩除湿、物理吸湿和降温除湿。压缩除湿利用气体压强凝结水汽,但是需要的压缩动力过大,不适于大量的空气除湿;物理吸湿通过吸附剂进行水分吸附,但是吸附剂再生性差,需定期更换;降温除湿是生活居所最常用的方法,利用温度使水凝结,但是在降低湿气的同时,温度也降低了,因此在不需要空气降温的场所,需要额外的加热装置使空气温度上升恢复到所需水平。在除湿过程中需要除湿的场所的湿度是越来越低的,因此除湿的功率需求也是缓慢降低的,而现有技术的这种负反馈调节功能是缺失的,其冷却效率是不可调节的,因此导致要么冷却效率过大,损耗过多的能源,要么冷却效率过低,导致除湿缓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回风冷却效率可调节的一体化高效热泵型除湿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一体化高效热泵型除湿机,包括并列设置的一级蒸发器和用于分流一级蒸发器的进风量的调节风阀,按回风流向所述并列设置的调节风阀和一级蒸发器之后还设有二级蒸发器、冷凝器组和增压送风机,所述调节风阀的出气口和一级蒸发器的出气口均与二级蒸发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二级蒸发器的出气口与冷凝器组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组的出气口与增压送风机的进气口连通。
其中,按回风流向所述并列设置的调节风阀和一级蒸发器之前还设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调节风阀的进气口和一级蒸发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二级蒸发器与冷凝器组之间设有冷凝管,所述二级蒸发器的出气口与冷凝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凝管的出气口与冷凝器组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蒸发管和冷凝管为一体成型的热管。所述蒸发管为热管的降温侧,所述冷凝管为热管的升温侧。
更进一步地,按回风流向所述蒸发管之前还设有水冷表冷器,所述水冷表冷器的出气口与蒸发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水冷表冷器内的水为非流动水。更进一步地,按回风流向所述水冷表冷器之前还设有增压进风机,所述增压进风机的出气口与水冷表冷器的进气口连通。更进一步地,按回风流向所述增压进风机前还设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的出风口同时与增压进风机的进风口和冷凝器组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水冷表冷器、蒸发管、一级蒸发器水平并排设置,所述二级蒸发器设在一级蒸发器的上方,所述冷凝管设在蒸发管的上方,所述冷凝器组和送风机设在一级蒸发器的下方。其中,所述冷凝器组由一级冷凝器和二级冷凝器组成,所述一级冷凝器的进气口与二级蒸发器出气口连通,所述一级冷凝器的出气口与二级冷凝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二级冷凝器的出气口与增压送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一级蒸发器连接有一级压缩机,所述一级压缩机与一级冷凝器连接;所述二级蒸发器连接有二级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与二级冷凝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风阀与一级蒸发器的并列设置关系,实现一级蒸发器进风量的可调控,从而达到调节回风冷却效率的目的;同时二级蒸发器的设置,可以全面把控冷却效率的最低限度,避免风阀通口过大导致空气湿气过重,达不到基本的除湿要求。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1-回风口、2-增压进风机、3-水冷表冷器、4-蒸发管、5-一级蒸发器、6-调节风阀、7-二级蒸发器、8-冷凝管、9-一级冷凝器、10-二级冷凝器、11-增压送风机、12-一级压缩机、13-二级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一体化高效热泵型除湿机,包括并列设置的调节风阀6和一级蒸发器5,按回风流向所述并列设置的调节风阀6和一级蒸发器5之后还设有二级蒸发器7、冷凝器组和增压送风机11,所述调节风阀6的出气口和一级蒸发器5的出气口均与二级蒸发器7的进气口连通,所述二级蒸发器7的出气口与冷凝器组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组的出气口与增压送风机11的进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风阀6与一级蒸发器5的并列设置关系,实现一级蒸发器5进风量的可调控,从而达到调节回风冷却效率的目的;同时二级蒸发器7的设置,可以全面把控冷却效率的最低限度,避免风阀通口过大导致空气湿气过重,达不到基本的除湿要求。
其中,按回风流向所述并列设置的调节风阀6和一级蒸发器5之前还设有蒸发管4,所述蒸发管4的出气口均与所述调节风阀6的进气口和一级蒸发器5的进气口连通,所述二级蒸发器7与冷凝器组之间设有冷凝管8,所述二级蒸发器7的出气口与冷凝管8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凝管8的出气口与冷凝器组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蒸发管4和冷凝管8为一体成型的热管。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实现蒸发器进气和出气的回风热量补差,先利用蒸发管4带走一级蒸发器5的进气回风温度,然后该热量利用冷凝管8传递到二级蒸发器7的出气回风,从而降低一级蒸发器5、二级蒸发器7以及冷凝器组的工作负担。
更进一步地,按回风流向所述蒸发管4之前还设有水冷表冷器3,所述水冷表冷器3的出气口与蒸发管4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水冷表冷器3内的水为非流动水。水冷表冷器3结构简单,冷源方便易得,冷却效率较好。更为重要的是,因此水冷表冷器3的水是非流动的,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般场所除湿开始前,室温湿度较高,为了快速除湿,蒸发器的冷却负担是很重的,而此处水冷表冷器3的水温度较低,能够高效分担蒸发器的负担;在除湿一段时间后,室内湿度较低,如果水冷表冷器3和蒸发器在冷却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此处进入蒸发器的回风温度很容易降得过低,导致升温能耗大大增大,因此水冷表冷器3的水是非流动,此时水的温度上升一定水平,水冷表冷器3的降温效率较低,可以有限避免降温过度而能耗增加的情况,同时该调节方式是自然负反馈调控的,因此故障率低、简单高效。
更进一步地,按回风流向所述水冷表冷器3之前还设有增压进风机2,所述增压进风机2的出气口与水冷表冷器3的进气口连通。增压进风机2能够调节进风速度从而调节除湿速度。
更进一步地,按回风流向所述增压进风机2前还设有回风口1,所述回风口1的出风口均与增压进风机2的进风口和冷凝器组的进风口连通。该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1、湿度并非越低越好,有时候用户需求的是在湿度降低到一定水平,而一部分回风不经一级蒸发器5和二级蒸发器7直接进入冷凝器组,不仅可以保障回风的基本湿度,还可以避免回风热量的浪费,减轻冷凝器组的负担;2、在除湿一段时间后,除湿所需的功率就会大大降低,而此时可以通过调节增压进风机2的进风速度,使气体更多地不经一级蒸发器5和二级蒸发器7直接进入冷凝器组,大大地降低能源的损耗,环保高效。
所述水冷表冷器3、蒸发管4、一级蒸发器5水平并排设置,所述二级蒸发器7设在一级蒸发器5的上方,所述冷凝管8设在蒸发管4的上方,所述冷凝器组和送风机设在一级蒸发器5的下方。该排布方法紧凑、合理、巧妙。
其中,所述冷凝器组由一级冷凝器9和二级冷凝器10组成,所述一级冷凝器9的进气口与二级蒸发器7出气口连通,所述一级冷凝器9的出气口与二级冷凝器10的进气口连通,所述二级冷凝器10的出气口与增压送风机11的进气口连通。一级冷凝器9和二级冷凝器10的双重设置更能保障出风温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一级蒸发器5连接有一级压缩机12,所述一级压缩机12与一级冷凝器9连接;所述二级蒸发器7连接有二级压缩机13,所述二级压缩机13与二级冷凝器10连接。两个压缩机相对独立设置,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冷媒的采用提供了可能,较为低温的冷媒用于一级蒸发器5和一级冷凝器9,可以保障低温除湿的要求,较为高温的冷媒用于二级蒸发器7和二级冷凝器10中,可以保障出风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运作过程为:初始进风从回风口1进入,分为两股回风,一股为冷却回风,一股为非冷却回风,两者的比例可以通过调节增压进风机2的功率而调整。冷却回风经增压进风机2后依次经过水冷表冷器3、蒸发管4进行初步降温,继而冷却回风一部分经一级蒸发器5进入二级蒸发器7,另一部分经调节风阀6直接进入二级蒸发器7,该两部分回风后者除湿强度弱于前者。再而除湿后的冷却回风经二级冷凝器10进行初步升温,并与非冷却回风汇流升温,最后经一级冷凝器9、二级冷凝器10升温后从送风机中送出。
以初始进风为48℃/45%的回风(温度/相对湿度)为例。冷却回风经水冷表冷器3降温至40℃/68%,经蒸发管4再次降温至34℃/94%,经一级蒸发器5降温除湿至25℃/98%,然后与经调节风阀6的回风混合,进入二级蒸发器7降温除湿至18℃/98%,再经冷凝管8升温至23℃/70%,与非冷却回风混合后,升温至45℃/25%,最终经一级冷凝器9和二级冷凝器10升温除湿至63℃/12%。可见本实用新型在维持低能耗的同时,依然实现高效升温式除湿。
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冷却过度,主要有三种调节模块:一是水冷表冷器3的自动负反馈调节;二是增压送风机11的功率调节;三是调节风阀6的进风量调节。通过这三种调节模块,可以大大地降低除湿能耗,并且装置简单、紧凑。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